海淀区:构筑AI创新知识产权护城河

作为海淀区重点打造的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中关村AI北纬社区始终坚持“技术+服务”双轮驱动的发展理念,不仅提供涵盖孵化空间、共享实验室和技术服务平台在内的全链条产业支持,更注重在知识产权领域构建专业化服务体系。社区积极引入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搭建协同服务网络,为企业提供专利快速预审、高价值专利培育、软件著作权登记、侵权风险预警,以及国际专利布局等全方位指导,助力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筑牢知识产权防线。
活动伊始,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北京中心专家深入解读了《人工智能相关发明专利申请指引(试行)》,围绕AI领域专利审查中的核心问题,如发明人身份认定、技术方案的可授权性、算法与具体技术特征的关联逻辑等,提供了权威而清晰的申报路径与合规建议,有效帮助企业厘清AI技术成果转化为专利资产的操作要点。
随后,北京国之合创新与知识产权研究院总监陈赫婷系统介绍了ISO 56005创新管理体系,强调企业应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分级评价机制,将知识产权管理深度融入研发流程与战略决策之中,推动知识产权工作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真正实现以知识产权赋能科技创新。
针对AI算法这一关键创新环节,北京翔石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副总经理陈靖宇提出了“早于产品三年进行专利布局”的前瞻性策略。他结合实践经验,分享了“任务分解法”和“核心创新点关联法”两种实用布局方法,引导企业围绕算法设计、应用场景拓展及安全防御机制等多个维度,构建覆盖广、层次深、防御强的专利组合体系。
在软件著作权保护方面,三聚阳光公司律师马琳琳结合司法实践中普遍采用的“接触+实质性相似”侵权判定原则,详细讲解了证据链构建的关键步骤,并就开源软件使用的合规风险、许可协议审查要点等问题进行了剖析,为企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风险规避方案与维权路径。
在互动咨询环节,各入驻企业代表踊跃提问,围绕专利预审备案、AI模型著作权登记可行性、PCT国际专利申请路径选择、侵权证据固定方式等实际问题与专家展开深入交流。现场专家逐一答疑解惑,实现了资源对接与服务落地的有机融合。
此次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创新生态内资源的有效对接。下一步,海淀区将持续推进知识产权保护高地建设,深入产业园区开展入园惠企活动,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空间+服务+生态”的立体化企业支持模式,助力创新主体行稳致远,为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今日IP
知产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