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造对外开放新矩阵,服贸会成中国服务贸易“晴雨表”和国际合作“连心桥”
作为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北京依托“四个中心”战略定位,以全域协同、立体布局思维打破传统开放模式的空间局限与要素壁垒,通过“国家级展会平台促产业联动+重点园区聚优质资源”双轮驱动,构建平台矩阵化、功能差异化、服务一体化新范式,推动开放型经济从“单点试验”向全域协同、多维度开放升级,形成会展经济、高端制造、数字贸易等跨产业联动的立体化开放生态。
以场景创新激活会展经济新动能。全球服务、互惠共享。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已成为中国服务贸易的“晴雨表”和国际合作的“连心桥”。
推动服务贸易高水平开放。服贸会积极打造国际开放窗口,每年高规格举办全球服务贸易峰会,组织200余场论坛会议活动,为全球服务业发展注入动能。北京海关推行“一展一策”通关模式提升时效,出入境管理部门推出8项便利措施降低参展门槛,显著提升贸易便利度。
激活服务贸易发展动能。服贸会通过机制创新,首创“投资中国年”服务业扩大开放推介会,定向吸引外资投向高端服务领域。依托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及37个地方交易团组成的联动体系,形成“展期签约+长效跟踪”成果转化机制,历届展会促成近千项合作协议,覆盖数字贸易、绿色经济、跨境金融等前沿领域。例如2024年服贸会期间,巴西企业Raizen集团携带其全球领先的二代乙醇技术首次参展,并与中国机构在生物能源科技交流活动中深化合作,加速绿色氢能产业链的跨境开发。这种“政策引导+市场运作”的模式,不仅为全球服务商提供了进入中国市场的便捷通道,更推动国内服务企业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
首钢园区作为服贸会永久会址,通过工业遗存改造与功能重构,将钢铁高炉、群明湖等景观与10万平方米展览空间融合,新增2.33万平方米活动区域,打造“会展小镇”特色风貌,四届服贸会累计吸引客流超120万人次,带动941家企业入驻。
2025年服贸会筹备工作正推动园区功能进一步迭代:四高炉二层升级为全球服务贸易峰会会场,新闻中心加速改造,通过标准展馆、棚膜式展馆及柔性空间组合,提升展会承载能力。作为2025年服贸会主宾国,澳大利亚组织近60家机构和企业参展。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兼副大使费致远说:“服贸会为澳大利亚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展示平台,也为澳大利亚和中国企业建立商业联系和未来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渠道。”
北京市国际服务贸易事务中心主任赵旗舟表示,北京积极推动文化、旅游、金融、体育等领域展会资源整合,合并成为服贸会的文旅服务、金融服务、体育服务等相关专题展,实现服贸会不断提质升级,强化了北京在全球服务贸易价值链中的枢纽地位。
以差异化定位构建开放载体矩阵。围绕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高水平对外开放目标,北京利用差异化定位搭起开放载体“矩阵网”。
自贸试验区作为制度创新的核心引擎,以科技创新、服务业开放、数字经济发展为主要特征,在全国首批开展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试点,全面落实30余项试点措施。
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型经济的重要支点,依托区域资源禀赋聚焦核心产业。天竺综保区医药进出口货值突破千亿;大兴机场综保区全域完成封关验收,2024年进出口额同比增长4倍;以研发创新为特色的中关村综保区实现数智化监管;正在加速建设的亦庄综保区聚焦新质生产力,探索先进制造业与高端服务业融合发展。“北京的综保区五年间从1家扩容至4家,走出一条具有首都特色的高水平开放新路径,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北京海关副关长王辉说。
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围绕金融、高端制造、文化旅游等优势产业加速发展,形成特色产业集群。丽泽金融商务区吸引了如易付达、威立雅、路孚特等一大批国际领军企业,入驻企业超1300家,税收年均增速达两位数。中关村延庆园2024年无人机产业产值同比增长47.7%,营收同比增长50.2%,联合通信运营商部署全国首个“5G-A+北斗”低空通感一体组网。
多元协同模式成效显著:阿斯利康、赛诺菲等外资企业加码投资,200家中外资金融机构落地。北京通过构建国际会展平台为枢纽、自贸试验区为引擎、综合保税区为支点、服务业扩大开放重点园区为载体的多元矩阵,串联起会展经济、高端制造、数字贸易、生物医药等跨产业开放网络,形成“展产城”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的立体化开放生态,为制度型开放提供物理空间与实践载体。